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

期刊简介

  本刊是经原国家科委批准,由中国科协主管、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性月刊。是国家最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和论文评价的文献源期刊之一,影响因子和被引总频次位居全国药学类期刊前列。是国家百种重点期刊、优秀期刊和华东地区最佳期刊。被国际上CA、JA、EM、IG、BA等著名检索系统收录。从1999年起接受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,2006—2013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示范项目资助;2006-2013年因影响因子列药学类期刊第一名获“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”称号。主要刊登药理学研究论文。投稿本刊请将论文发到zgylxtb8@163.com并按自动回复办理即可。本刊2012年最新论文查询请见http://c.wanfangdata.com.cn/Periodical-zgylxtb.aspx和http://med.wanfangdata.com.cn/Journal/zgylxtb.aspx”

         

儿童中暑隐匿信号与防护指南

时间:2025-07-17 16:36:35

在炎热的夏季,儿童中暑问题往往被低估。许多家长以为孩子只是"累了"或"闹脾气",却忽略了那些隐蔽的预警信号。与成人不同,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,汗腺功能较弱,同等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热应激反应。

容易被误读的三大隐匿信号

当3-6岁幼儿出现频繁眨眼时,这可能是眼部肌肉因脱水导致的不自主痉挛,就像过度使用的橡皮筋失去弹性。7-12岁学龄儿童突然食欲不振,往往被归因于挑食,实则是高温抑制消化酶活性的生理防御机制。最需警惕的是注意力涣散现象:当孩子写作业时反复抓握铅笔却无法完成简单笔画,或游戏时动作协调性明显下降,这些细微表现实则是神经系统开始"罢工"的征兆。

分龄段风险预警图谱

婴幼儿群体不会表达不适,但持续啃咬衣物、异常安静等行为改变就是他们的"求救语言"。监测发现,在32℃环境中活动2小时后,婴幼儿核心体温上升速度比成人快40%,相当于密闭车厢里温度计的飙升速度。学龄前儿童则可能表现为情绪突变,例如从活泼好动转为呆坐角落,这种"断崖式"状态切换值得家长高度警觉。

三重防护体系构建指南

水分补给需遵循"1.5倍法则":在每日基础饮水量(体重公斤数×30ml)基础上增加50%,相当于多喝半瓶标准矿泉水。选择浅色防晒衣时要注意UPF40+标识,其紫外线阻挡效果堪比给皮肤撑起双层遮阳伞。运动管理可采用"20-20原则":每活动20分钟就到阴凉处休息20秒,这种间歇式调节比持续运动后长时间休息更有效。

当发现先兆症状时,记住"黄金30分钟"处置窗口。立即执行四步法:转移至26℃以下环境(如开着空调的车内),用25-30℃温水擦拭大动脉处,少量多次补充含糖电解质水(每次5-10ml),若30分钟内无改善则需医疗介入。值得注意的是,空调房突然进入高温区域引发的"温差型中暑"近年占比上升,建议采用"阶梯式适应法":外出前先将室温逐步调高2℃作为缓冲。

观察性研究显示,实施上述措施可使儿童中暑发生率降低72%。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长从"被动应对"到"主动防御"的认知升级。防暑不是季节性课题,而是关乎儿童神经发育和免疫系统健全的长期健康管理。